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210|回复: 6

[文化]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不如选择体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31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21-10-31 14:09 编辑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不如选择体面
我们该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


有没有想过,你想怎么死?
我们似乎将全部的力气都放在了迎接新生命,而对生命周期的最后一程讳莫如深,甚至抗拒谈论这个话题。
生命是一个整体,每个阶段都不应该被冷落。

是否要告诉病人真相?
中国癌症晚期患者的痛苦,一是医药费用,二是身心痛苦。
“你什么都不用想,你只要好好治病就好了”,大多数家属都会对患者这么说。
是否告知患者病情,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许多患者直至生命最后时刻才知道自己的病情。斤


在“你知道我可能知道,但你就不让我知道,”的隐瞒中,可能丧失了最后回望过去,亲人心意相通的温暖时光。

在上海经营“死亡体验馆”的馆长丁锐说,“即使亲人到了临死之前,我们也会用谎言来安慰他‘会好起来’‘不要紧,没事的’之类,从没有真正直视过这个问题,直至死神猝然降临。”
我们靠什么善终?
何文锐是一名临终护理师,常年照料终末期患者。
她说,“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回事,糊里糊涂的就走了,但(有的)癌症患者走的时候思维还是清楚的。”
也许,死亡并不是最可怕的部分,可怕的是痛苦挣扎的死亡过程。

人的求生本能,往往让人在极端情况下都有活下去的希望。当面对机体衰竭和无法挽回的死亡时,人会感到巨大的疼痛和无边的绝望。

网友说:90%的钱用在生命最后10%的时光,背后拉扯的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债务。

慢性病、恶性肿瘤、人口老龄化,家庭照顾老人的能力在减弱,看病时巨大的经济压力,无疑都在提出一个敏感的问题:我们靠什么“善终”,又如何“好死”?

临终关怀,给死亡以尊严

面对死亡,佛教有往生,基督教有天堂。中国有侍终以礼的丧葬习俗。在现代,有全球范围内的临终关怀运动。

1967 年,英国的西西利·桑德斯推动成立了圣·克里斯托弗安养院,并提出将控制癌症患者的身心痛苦作为临终关怀的宗旨:减轻不必要的生命延续措施,用药物和心理慰藉患者的身心疼痛。

她曾两次爱上癌症患者,并亲眼目睹了爱人痛苦的死亡过程,于是潜心钻研疼痛医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20世纪80年代香港创办了类似机构,1990年代台湾“安宁所”运行,1987 年,大陆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北京松堂关怀医院成立。
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临终关怀宗旨:
尽力使患者临终前处于舒适、安静、安详的状态,正确地对待死亡,使患者从精神上和身体上得到安慰,疼痛和症状得到控制,同时给患者家属以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保持人的尊严。

忌讳死亡,临终关怀困境
据调查研究,全国有2000余家医疗机构设立了临终关怀病房,200多家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和8000多家提供临终关怀的老年医院。

但都面临着人才匮乏,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的问题。
我们文化中对死亡的忌讳,也让这些医疗机构运行艰难,北京松堂关怀医院曾因周边居民的抗议,先后七次被迫搬迁。
居民们群情愤慨:“你们是死人医院,是八宝山前一站,小区里会晦气死的。”
对死亡的回避,现代临终关怀的缺失,心灵和身体的疼痛,都让我国的死亡质量不堪。
临终关怀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社会、文化、心理等综合因素的混合体。
思考人生终点,直面死亡
如果我们无法直面死亡这个问题,就很难舒适、安静、安详地去完成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无法死得体面。
中国每年死亡人口900 余万,慢病导致的死亡占80%以上,其中包括 200 多万因癌症死亡的患者。
衰老、病重、告别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
《最好的告别》一书曾观察描述了将死之人的心愿——“分享记忆、传承智慧和纪念品、解决关系问题、确立遗产、与上帝讲和、确定留下的人能好好活着。”
我们不妨现在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当力量逐渐从身体消失,当你已经很难左右自己的决定,做哪些努力才能到生命最后一刻,从而好好活着。
“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
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生命的每一刻,当生命不可逆转时,如果能没有痛苦、不带遗憾地离去,人们将不再惧怕死亡,并更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转自网络








 楼主| 发表于 2021-10-31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临终关怀(英文:hospice care)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临终关怀的意义简介关怀内容关怀对象关怀目标关怀须知发展史
概述
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由于临终关怀必然要涉及到各种症状的姑息治疗,所以在肿瘤科领域它和姑息治疗往往是同义语。
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就世界范围而言,它的出现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
临终关怀 让生命“走”得温暖
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的意义简介
临终关怀是一项符合人类利益的崇高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临终关怀符合人类追求高生命质量的客观要求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生命的生存质量和死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迎接新生命、翻开人生历程的第一页一样;送走、合上人生历程的最后一页,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以便让患者在死亡时获得安宁、平静、舒适,让家属在病人死亡后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和阴影。
2.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每一个都希望生的顺利,死的安详。临终关怀正是为让患者尊严、舒适到达人生彼岸而开展的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它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3.临终关怀体现了医护职业道德的崇高医护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患者的价值,包括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临终关怀则通过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用科学的心理关怀方法、高超精湛的临床护理手段,以及姑息、支持疗法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轻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平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医护人员作为具体实施者,充分体现了以提高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为服务宗旨的高尚医护职业道德。
关怀内容
(一)身关怀:透过医护人员及家属之照顾减轻病痛,再配合天然健康饮食提升身体能量。
(二)心关怀:透过理念之建立减轻恐惧、不安、焦虑、埋怨、牵挂等心理,令其安心、宽心、并对未来世界(指死后)充满希望及信心。
(三)灵性关怀(佛教认为是道业关怀):回顾人生寻求生命意义或多半透过宗教学及方式建立生命价值观,如永生、升天堂、往西方极乐世界等。圆满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一、 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通常指由医生、护士、心理师、社工和义工等多方人员组成的团队对无救治希望、存活期限不超过3到6个月的临终患者提供特殊的缓和医疗服务,也包括对临终者家属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无力回天的病患不必仰赖医疗技术和大量财力被动地延续生命,而可以凭借基础治疗缓解身体不适作为保证,按照自我意愿度完剩余时光。
临终关怀是现代西方社会对工具理性和现代性反思的产物,它打破了以医生为主导的治疗模式,将患者的意愿放到第一位。临终关怀挑战了两大习惯认知,一是西医理念:以延续生命为最高目标而忽略生命质量;二是传统孝道:将放弃创伤性治疗等同于放弃亲人生命。临终关怀回归到死亡本有的自然属性,强调生命是身心统一的整体,患者的精神层面受到重视,扭转了现代医学以笛卡尔身心二元论为基础的生命认知,将临终者从无望的机械性救治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支配生命的自由。
临终关怀在实践中呈现出高度的立体化和社会化,集中体现着社会人文关怀,自1967年诞生于英国,很快就遍及全球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福了无数的患者和家庭。
二、临终关怀将直接带来“五赢”局面。首赢家是国家。据卫生部资料:一个人一生健康投入的80%用于生命的最后一个月,意即临终救护占据我国医疗支出的最大份额。而在美国,用于临终关怀的每1美元可节省1.52美元的医疗保险费用,节约来源是病人的治疗费、药费、住院费与护理费;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实行临终关怀者比没有施用者少用2737美元,在最后一个月少花费3192美元。可以推知,我国如果推广临终关怀,必能节省巨额医疗开支、减少医疗浪费。此外,临终关怀具有公益性,能够吸纳社会慈善资金,构成社会医疗经费的有效补充。
其余“四赢”依次为:医院。临终关怀的开展有助于有限的医疗资源充分发挥效用,缓解医疗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落差。医护人员。有望减少大量的无望救治案例,有利于树立和维护医生的职业信心,减少医患矛盾。临终患者。拥有死亡权才是拥有完整的生命权,临终患者可以自主安排最后时日,避免破坏性的延命救治。家属。临终关怀机构与团队的介入,不仅弥补了现代家庭护理人员短缺且不专业的问题,而且提供足够的人力保障。临终关怀通常无需费用高昂的仪器设备,有效地缓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避免“死人将活人拖垮”的局面。丧亲者经由全程的专业帮助,可有效降低悲伤反应,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大大减少对社会的隐性损失。
三、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发达国家也经历过的。现代化给社会带来巨大变革,诸如人口不断膨胀并城镇化集中、家庭模式日趋核心化、人口高度老龄化等,这导致家庭传统的照护功能由强变弱,承受亲属死亡的能力衰退,这对社会和家庭的负面影响初见端倪,而未来形势更显严峻。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约312万例,因癌症死亡达270万例。当前需要“临终救护”的人口基数日益庞大,社会化的临终关怀服务日益凸显出巨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关怀对象
(一)优先对象:
1.重病人及其家属
临终关怀
2.老年人
3.动物等
(二)积极层面对象:
1.学校教育
2.成人教育
关怀目标
临终关怀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这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
在临终阶段,癌症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美国的一位临终关怀专家就认为“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因此,一定要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上的痛苦的同时,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
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认自己已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当病人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当病人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此时病人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一般说来,濒死者的需求可分三个水平:①保存生命;②解除痛苦;③没有痛苦地死去。因此,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等。病人亲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
关怀须知
1.以照料为中心
对临终病人来讲,治愈希望已变得十分渺茫,而最需要的是身体舒适、控制疼痛、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因此,目标以由治疗为主转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为主。
2.维护人的尊严
患者尽管处于临终阶段,但个人尊严不应该因生命活力降低而递减,个人权利也不可因身体衰竭而被剥夺,只要未进入昏迷阶段,仍具有思想和感情,医护人员应维护和支持其个人权利;如保留个人隐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参与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选择死亡方式等。
3.提高临终生活质量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临终就是等待死亡,生活已没有价值,病人也变得消沉,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兴趣,甚至,有的医护人员也这样认为,并表现出面孔冷漠,态度、语言生硬,操作粗鲁,不知该如何面对患者。临终关怀则认为:临终也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所以正确认识和尊重病人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病人最有效的服务。
4.共同面对死亡
有生便有死,死亡和出生一样是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实,正是死亡才使生显得有意义。而临终病人只是比我们早些面对死亡的人。死赋予生以意义,死是一个人的最终决断,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要迎接挑战、勇敢面对。
发展史
临终关怀(Hospice)运动始于英国的圣克里斯多费医院。50年年代,英国护士桑德斯(CicellSaunders)在她长期从事的晚期肿瘤医院中,目睹垂危病人的痛苦,决心改变这一状况。1967年她创办了世界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ST.Christophers'Hospice),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过程得到需要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点燃了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最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实践和理论研究,70年代后期,临终关怀传入美国,8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
“临终关怀”一词的正式应用,始于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此前,许多学者对Hospice和HospiceCare的翻译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其内涵和外延。Hospice曾被译为“济病院”或“死亡医院”。HospiceCare则被译为“安息护理”或“终末护理”等。香港的学者称之为“善终服务”,在台湾被称为“安宁照顾。
临终关怀
1988年7月15日,美籍华人黄天中博士与天津医学院院长吴咸中教授以崔以泰副院长合作,共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机构——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黄博士先后资助人民币10万元,天津医学院也拿出相应的经费,天津护理学会理事长王桂英个人资助1000元,护理专家甘兰君任该机构的副主任(1991年5月改任顾问),共同开展临终关怀研究工作。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已跻身于世界临终关怀研究与实践的行列。由于是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机构,新闻媒介颇感兴趣,通过各报刊宣传,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上海、北京、安徽、西安、宁夏、成都、浙江、广州等城市也相继建立了临终关怀医院、病区或护理院。在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着手筹建临终关怀病房。1990年10月,该病房开始收治病人。各大报予以报道,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投资10多万元摄制题为《临终关怀》的科教影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映式。迄今数百名临终病人在这里尊严舒适、安详地抵达人生终点。该病房成立后接待了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参观学习者上千名,及来自美、英、日、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受到普遍的赞扬和肯定。至今,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九年的历程,但已取得了令人注目的进展。自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理论引进了研究起步阶段,宣传普及和专业培训阶段以及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全面发展阶段。
1991年3月,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召开了“首次全国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暨讲习班”。在此基础上,又先后举办了五期临终关怀讲习班。其中包括两期“中美临终心理关怀研习班”和“中英临终关怀研习班”、“93北京临终关怀国际研习班”等,并在天津、北京、西安、武汉、唐山、青岛、烟台、庐山等地举办临终关怀学术报告会或临终关怀系列讲座,先后有近2000名从事医疗、护理、心理等方面工作的人参加,从而促成了临终关怀事业队伍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1992年5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天津医学院与美国东西方死亡教育研究学会联合在天津举办“首届东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卫生部长陈敏章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对临终关怀事业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次会议应载入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史册。卫生部决定将其纳入全国医疗卫生工作发展规划。国际研讨会之后,临终关怀机构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很多省市建立,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开始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1993年5月,在山东烟台市召开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二次全国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1995年5月,在广西桂林市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1996年3月在昆明召开了“全国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并经多年筹备,创刊《临终关怀杂志》,以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发表于 2021-10-31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遨翔天地转帖间: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不如选择体面
发表于 2021-10-31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遨翔天地间 发表于 2021-10-31 14:16
临终关怀(英文:hospice care)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 ...

临终关怀事业需要进一步发展。
发表于 2021-10-31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遨翔天地间老师的转载。   
发表于 2021-11-2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老友的佳帖转载。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6-2 21: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