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楼主: 快乐大歌

[邮票] 《开国大典. 斯大林,毛主席》斯大林一句话,将开国大典提前3个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快乐大歌 于 2022-10-24 15:57 编辑
无空清风 发表于 2022-10-17 07:57
毛主席允许蒋叶落归根就因他坚持一个中国!

樵哥下午好!
蒋介石退守台湾的主意是谁提出的?此前的台湾是谁在管理?前言1948年11月,蒋介石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会议讨论的话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如果战败,国民党该去往哪里?
众人讨论得相当激烈,但是提出的方案都没有得到蒋介石的认可。此时有一人站出来说道:“退守台湾是唯一的选择。”在听到这个答案后,蒋介石虽然没有说话,但是眼睛里却闪出了喜悦的光亮。
给蒋介石提出退守台湾这个主意的人究竟是谁,彼时的台湾又是怎样的情势呢?


提出方案的人1948年年末,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刚刚打响,蒋介石就已经嗅到了失败的味道。彼时的国民党政权看似尚有一战之力,内部实则混乱腐朽不堪。军队被势如破竹的人民解放军打得四分五裂、所剩无几,南京国民政府已然呈现危楼倾塌之态。蒋介石在内的国民党高层虽然没有明说,但是都心照不宣地打着撤退的算盘。只是在撤退到哪里这一问题没有统一答案。有人建议国民党重回西南,四川的崇山峻岭是天然屏障,国民党可以凭借地势与人民解放军负隅顽抗。一旦输了,国民党军队还可以隐匿川藏进行蛰伏,还可以去缅甸搞**。蒋介石认为西南尚可考虑,但是**那套实在没意思,自己绝不会搞。



还有人提议,不如撤退到海南岛,以后还可以退到菲律宾。起初,有不少国民党高官对于这个提议都表示赞成,然而蒋介石却打心眼里看不上海南岛这个地方。海南岛一直以来就是偏远荒地,耕地面积有限,更没有工业基础,要在这里搞发展、养军队,可谓是一项艰难的工作。面对人民解放军的强力攻势,一道浅浅的琼州海峡根本无法为国民党军队作屏障,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简直是易如反掌。因此,这个方案也被蒋介石给否决了。



坐在一旁的宋美龄看出了蒋介石心中的郁闷,随即安抚着说道:“总统,其实您也可以考虑去瑞士。”听到这句话的蒋介石也只是闷哼一声,对此不置一词。去到欧洲之后就代表着彻底下台,除了有点钱财可以逍遥享受以外,他并没有实权,最终也只能放弃反击。如果真的彻底认输到欧洲表面风光地度过余生,这让蒋介石感觉着实丢人。
就在此时,一个从未发言的人站了出来,随即开口说道:“现在看似有很多方向,但是我认为,退守台湾是唯一的选择。”这个答案让蒋介石眼睛一亮,他抬头望去,想看看说出这个方案的人是谁。原来此人是一位名叫张其昀的学者,是当时有名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张其昀是1900年生人,与蒋介石算得上是浙江老乡。此人自小就有着过人的学习天赋,18岁就考入了公认的南方第一学府,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史地部,在这里学习到了广博的知识。
史学大师柳诒徵、地学大师竺可桢都是张其昀的老师,除此之外,他自身也喜欢研究哲学,是名副其实的文科大家。张其昀毕业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做了《高中中国地理》的主编人,之后还到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哈佛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蒋介石旗下能够收入这样一位大才,说起来还是陈布雷的功劳。


陈布雷
一次查阅资料的偶然机会,陈布雷结识了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的张其昀。此二人一见如故,对于彼此的能力见解都十分赏识,也是在陈布雷的影响下,张其昀才选择加入了国民党。起初,蒋介石并不知道张其昀此人,但是却很倚重有着陈布雷。陈布雷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被人称为“国民党第一支笔”。为了友人张其昀的仕途顺利、得以高升,陈布雷亲自向蒋介石举荐了他。至此之后,张其昀才正式加入了蒋介石的智囊团。那么张其昀为何向蒋介石提出退守台湾的建议呢?退守台湾的理由张其昀之所以选择退守台湾这个路线,是因为有以下四点原因
首先,国民政府在台湾有着良好的群众拥护基础。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海战终以中国战败为惨痛结局。《马关条约》中写明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自此之后,台湾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蒋介石派代表去往台湾接受日本人的投降书,台湾及澎湖列岛的殖民时期就此告终,得以再度回到祖国的怀抱。因此,台湾民众先天性地拥护国民政府,国民党到台湾会有较好的民众基础。


其次,台湾岛本身就是一块宝地。台湾岛的面积比海南岛要大,岛上物质资源丰富,也有着更多的耕地面积,水稻可以达到一年三收,足以满足国民党军队的粮食需求。同时,日本人在殖民台湾期间在岛上进行了一定的工业发展,这使得台湾的发展进程较快,在此之后能够有良好的经济形势。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台湾与大陆之间有着台湾海峡作为天然屏障。如果国民党选择撤出大陆去往台湾,共产党彼时并没有强大的海军力量,那么必然会停止追击,这就留给了国民党喘息的机会。在张其昀看来,台湾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

除此之外,台湾一直被国民党政权所掌控。自二战结束以后,台湾都在国民政府的管理之下。彼时的台湾本土尚且没有共产党的势力渗透,民众不会轻易展开动乱,是国民党极其容易掌权拿捏的地方。而在1947年,国民党将领孙立人更是已赶赴台湾训练新兵,时刻做着战争准备。可以说,当时的台湾已经成为了国民党的最后一线保障。
最后,美国对于台湾很是看重。台湾岛正处于太平洋西岸,恰巧扼守太平洋西航道之咽喉,这样重要的战略要地,美国一定不会放过,反而会想办法利用台湾。因此,只有国民党退守台湾,才能真正得到美国之后的战略扶持。

在听完张其昀给出的上述四条理由之后,蒋介石陷入了长时间的思考之中。虽然当时他并没有当即拍板,直接下令退守台湾,但是张其昀的话显然是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也为他提供了更多思路。他已然默认,台湾就是自己最后的退路。在此次秘密会议之后,他暗地里授意蒋经国、俞鸿钧和宋子文,开始将大陆国库中的黄金白银往台湾转移。有数据统计,1948年底至1949年上半年, 国民党共从大陆金库运出5批黄金送往台湾,其总数达400余万两, 市值约4亿美元。之后,蒋介石又安排军队有序地从大陆撤退,目的地自然也是台湾。那么蒋介石没有去到台湾之前,是谁在对台湾进行管理呢?
管理台湾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蒋介石压根对台湾不感兴趣。彼时的蒋介石正在筹谋如何独掌中国政权,迫不及待地要对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内战,他着实不会想到,自己会从大陆败退,在一个东南小岛上聊度残生。
当日本选择投降,结束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时,蒋介石对这件事没有报以特别的重视,对派谁管理台湾这件事也没有多做考虑。这时有人向蒋介石推荐了一个人,此人正是时任国民政府驻墨西哥大使的陈仪。陈仪曾两度留学日本,对于日本的法律条文很是熟悉。除此之外,陈仪还在福建省政府做了七年的主席,对闽台军政社情有深入了解。要他去主持台湾事宜,对于蒋介石而言是最合适不过的。
陈仪1945年8月27日,蒋介石正式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长官,在不久之后,又任命他为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就这样,陈仪成为了国民政府任命的台湾实际掌权人。然而令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陈仪并不是管理台湾的合适人选,反而给他惹了大麻烦。陈仪这个人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将台湾管理得乌烟瘴气,政府单位内部结构混乱,存在严重的腐败贪污行为,就连国民党警员都在当地横行霸道、仗势欺人。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警员在台北当街查缉私烟,居然殴打烟贩林江迈致其流血,还开枪误伤当地群众陈文溪致其不治身亡,引起民怨滔天。由此,声势浩大的“二·二八起义”爆发,台北市民罢市,到大街上进行游行请愿,要求国民党交出罪犯。
尽管起义运动遭到镇压,但是民怨难平,台北市民再一次发动了大规模**,这一次直接要求陈仪下台。虽然这场暴动最终被国民党派兵压制了下去,但是陈仪是彻底失了民心。

二·二八起义为了平息民愤,蒋介石撤掉了陈仪,任命心腹魏道明为台湾省主席。随着战局的进一步变化,蒋介石越发意识到,自己要对台湾加以重视。在这个时候,他便想让自己的儿子蒋经国到台湾做主席。
但是令蒋介石感到为难的是,儿子蒋经国是一介文官,台湾当下暗流涌动、政局不稳,当务之急是要有一武将坐镇。这个时候,蒋介石想到了正在台湾养病的上将陈诚,随即给他发出了上任台湾省主席这一任务指令。彼时陈诚想要拒绝,但是随后他又收到了,蒋介石亲自发来的另外一封加急电报。蒋介石在电报中这样写道:“若再延迟,恐夜长梦多,全盘计划,完全失败。”看到蒋介石这样说,陈诚也只能带病上任。

陈诚这时的陈诚又注意到,蒋介石要将儿子蒋经国调任为台湾党部主席。他这才明白过来,蒋介石并非是有心栽培他,而是想让自己给蒋氏父子开路。这算盘打得比谁都响,到最后陈诚也不过是蒋介石身边的打工仔。但是陈诚已经被蒋介石推到了这个位置上,所以也只能揽下这个摊子,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等待着蒋氏父子来台掌权。就在同一时间,蒋介石也在大陆进行着最后的无用挣扎。虽然蒋介石很是认同张其昀退守台湾的建议,但是他内心依旧是不想退出大陆的。就在新中国成立两天之后,原本龟缩在广州的蒋介石并没有立即前往台湾,而是乘机出逃重返西南,妄图在当年据守的重庆“东山再起”。1949年11月,蒋介石秘密在重庆集结军队,然而此时的国民党军队已是散沙一盘,根本就没有与我军一战之力。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我军南川以北的区域歼灭国民党军第20、15兵团,而后接连歼灭重庆外围的国军第一军一部,蒋介石盘踞的重庆彻底失守。11月30日,蒋介石逃往成都,放言准备实施固守四川的川西决战。在此期间,蒋介石努力伪装成胸有成竹的样子,在成都地区进行演说、接见官员,将自己的行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然而当时国民党内部已然四分五裂,95军副军长杨晒轩已经准备起义,放言将承担“捉蒋”任务。与此同时,我党的地下党成员也在积极准备着活捉蒋介石的行动。


面对如此消息传来,蒋介石心如火烤,整日郁闷不乐。12月3日蒋介石还举行了一次阅兵,但是这次阅兵却让他更加郁闷。升旗的时候,眼见着青天白日旗升到一半,牵引的绳子突然断了,旗子在风里摇曳了一阵,最后摔在了地上。
这在众人眼里均是不详的预兆,也让蒋介石的情绪一下子落到了最低点。他自知大势将去,演讲到最后已然有了哽咽之音,整个阅兵仪式随之匆匆结束。12月8日,一连几日不曾出屋的蒋介石突然拉着蒋经国,去到成都街上转转。
看着沉默不语的父亲,蒋经国知道蒋介石是在和大陆做着最后的告别。就在上街当日,蒋介石接到卢汉在云南发动起义的电报,随后刘文辉也宣布起义。蒋介石明白,自己是时候该离开大陆了。


在成都度过了在大陆的最后十天之后,蒋介石决定撤往台湾。12月10日下午2时,蒋介石带着蒋经国在成都凤凰山机场乘机仓皇出逃。1950年,蒋介石在台湾继续推行专制独裁统治,他始终妄图反攻大陆,这也造成了海峡两岸长期分离的格局,遗留下了如今的台湾问题。虽然目前台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但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始终是中国的问题,容不得别国进行干涉和插手!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相信终有一日,台湾会回归祖国的怀抱。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1987年,邓小平送蒋经国一份礼物,蒋经国泪流满面:这份情,我心领了】
1987年初,听说老亲家、好朋友蒋经国病得很重,汪德官不远万里,从海外辗转回到台湾(地区)看望他。
蒋经国很欣慰汪德官能来看他,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汪德官还给他带来了一个相当惊喜的礼物。
这份礼物是早些年邓小平就已为蒋经国准备好了的,只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7年才送到台湾。
看了那些礼物,蒋经国泪流满面,动情地说:“共产党的这份情,我心领了!”
那么,邓小平到底给蒋经国送去了什么呢?


一、邓小平特殊的礼物
邓小平给蒋经国的这份礼物,不是什么价值连城的贵重物品,只是一些照片和录像带而已。
但是,对蒋经国来说这些东西是无价的。
在照片和录像带里,蒋经国看到了小时候熟悉的家乡。
蒋经国的祖母,也就是蒋介石母亲的坟墓,没有丝毫变化。墓碑上,仍然留有孙中山当年亲笔所写的“蒋母之墓”四个大字。
在北摩诃殿附近的蒋经国生母毛福梅的坟墓,也还是原来的样子。
戴季陶铅笔所写的“蒋母毛太夫人之墓”的碑文勾起了蒋经国对母亲的记忆,他不由得哽咽起来。
除了蒋氏祖墓,蒋经国生活过的一些地方也都得到了保护。
蒋经国,1910年出生于浙江奉化溪口镇的蒋家老宅,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
他住过或滞留过的小洋房、丰镐房、武岭学校、蒋家宗祠等都能在照片和录像带里看到。
此外他还记得,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曾在镇上东门的武岭门上留下“武岭”二字。许多年过去了,这两个字并没有被摘掉,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被重新刷了红漆……
到1987年,蒋家王朝已经被推翻近40年,蒋家的祖坟、祖地等一直被保护得很好,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对蒋氏一族的关注和保护。
蒋经国内心澎湃不已,动情地说:“共产党的这份情,我心领了!”


其实,这份礼物邓小平早就为蒋经国准备好了,只是由于某些原因,始终都没能送到台湾,直到汪德官从海外回到台湾,这才最终交到蒋经国手上。
邓小平这么做,并不纯是为了感动蒋经国这个老同学,还有一个更大的目的,就是与蒋经国一起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可以说,从1978年起,邓小平就为蒋经国准备这份礼物了。
二、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
1978年,经过严家淦(gàn)的过渡,蒋经国成功接手了台湾地区的最高领导权。
也是在这一年,中美谈判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共同发布联合公报,美国尊重“一个中国”原则,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这份公报的基础上,邓小平认为统一祖国的机会又来了。
为此,他做了三件事:一是停止自1958年以来针对金门、马祖的炮击政策;二是在1979年元旦发布《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国共进行第三次合作,发出和平的信息;三是尝试与蒋经国取得联系。
邓小平和蒋经国是老同学了。
1925年10月,蒋经国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邓小平一个月后也来到了这里。


一直以来都以为两人是两代人,年龄相差很大。其实,邓小平也就比蒋经国大6岁而已。
那时候,两人的个子都差不多,通常都坐在第一排,后来成了好朋友。但自从毕业后,他们就停止了往来。
面对老同学的号召,蒋经国似乎在犹豫什么,没有作出回应。
看到这个,邓小平并没有气馁。
1980年5月14日,会见日本代表矢次一夫等人时,邓小平托矢次一夫将自己的话传给蒋经国,同时也期待矢次一夫能从蒋经国那里听到好消息。
9月,邓小平见到了美籍华人陈树柏,让陈树柏带自己的话给蒋纬国,让蒋纬国转他的哥哥蒋经国。
陈树柏的父亲陈济棠是国民党元老,这对他来说没有什么难度。
在邓小平的努力下,蒋经国松动了,两岸从1983年起就出现了一些新气象,台湾当局撤去了“反攻大陆”的旧口号,两岸人民开始在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展开合作。
见此情形,邓小平给蒋经国准备了礼物,就是那些照片和录像带。
看到大陆和邓小平的诚意后,蒋经国也做了反应,于1987年7月宣布解除两岸禁止往来的禁令,允许两岸非党政军人员正常往来。


这让人们看到了两岸关系实质性的进展,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然而就在1988年1月13日下午,蒋经国突然离世,两岸形势变得复杂起来。
邓小平和蒋经国和平统一的努力没有实现,只能留给后人解决。
结语: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因为某些人的活动,让两岸民众产生了不少误会,但这并不影响两岸民众都流着一种血液、同属中华民族的事实。


老一辈革命家为了祖国的统一费尽心血,但因种种原因,终究没能实现。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祖国肯定会统一。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4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介石孙子召开发布会,提出“两蒋”移灵大陆,2句话让世人唏嘘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至死也未能实现反攻大陆这个不切实际的计划。
不过,蒋介石仍然心存幻想,弥留之际叮嘱子孙后代:不要将他安葬在台湾省,将来魂归故里,把他葬在孙中山先生一侧。
所以,他的遗体一直保存在台湾省桃源县大溪镇的慈湖,后来蒋经国的遗体同样停放在这附近,等待落叶归根的那天。



1996年8月,蒋介石小孙子蒋孝勇携妻回到浙江奉化,为祖先扫墓。
蒋孝勇回想起祖父的遗嘱,不敢怠慢,于是在回到台湾省之后召开了记者发布会,提出想要将“两蒋”的遗体带回大陆安葬。
席间,蒋孝勇两句掷地有声的发言,引来世人唏嘘...



蒋介石浮厝慈湖
1969年8月,蒋介石在一次外出时发生车祸,胸部受到严重撞击,从那以后身体就开始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尤其是心脏病越来越严重。
1975年3月,蒋介石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宋美龄专门从美国请来医生,为他做了肺部穿刺手术,肺部的问题有所好转,可一直高烧不退,心脏多次出现停止跳动。



3月26日,蒋介石再次陷入昏迷,医护人员对其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抢救,最后侥幸挺了过来。
只是,这时候的蒋介石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他本人也自知时日无多,因此向众人授意了自己的遗嘱。
蒋介石表示,他死后棺椁暂时浮厝在慈湖,将来有机会再迁至南京,葬在紫金山麓孙中山先生墓地的身侧。



所谓的浮厝就是将逝者棺椁的四角垫高,离地三寸,这是江浙一带的习俗,倘若人客死异乡,就会采用这样的殡葬方式,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日后避免破土刨坟,轻易迁坟。
4月5日,正值清明扫墓时节,蒋介石溘然长逝,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后辈遵照蒋介石的遗嘱,对其遗体进行防腐处理后,于16日下午在慈湖宾馆进行了安灵仪式。



陵墓按照蒋介石的习惯和要求进行了设置。
在陵墓正门有一条狭长的走道,中间位置摆放着蒋介石的塑像。
正厅停放着蒋介石的遗体,墙上挂满了他的遗像,墙壁壁炉上摆满鲜花。
东侧是蒋介石生前一直在此居住的房间,屋内一切布置仍保持原状。
西侧房间陈列的是蒋介石的各种奖章、荣誉。



由于蒋介石的整座陵墓都是在宾馆原有的基础上改造的,加上时间紧凑,所以总体占地面积不大,且周围存在不少废弃的密道、碉堡、掩体,整体看起来能让人感觉到昔日的紧张气息。
此后,蒋介石的遗体就一直浮厝在慈湖蒋陵。
后来桃园县对陵墓修葺和规划了一番,这里才逐渐成为一个颇负盛名的旅游观光地点。



如此看来,慈湖似乎并不具备什么特殊的地方,反而与蒋介石的身份似乎有些不符,那么蒋介石为何执意授意将自己安葬在慈湖呢?
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这里与他的家乡奉化颇为相似。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蒋介石就发现了慈湖这块风水宝地。
慈湖位于台北市不远处的桃园县大溪镇,附近有一座海拔300米的死火山,周围水碧山青,还有一个人造水库。
在山水环绕之间,有一处造型古朴的四合院,名为“洞口宾馆”。



当时,中国大陆遭遇严重自然灾害,这让蒋介石误以为到了反攻大陆的好时机。
他担心一旦战争开始,台北的“总统府”目标太过显眼,于是准备在台北附近另寻一个临时的办公疏散地。
1961年蒋介石到此处视察,发现这里的山水、景色与故乡浙江奉化溪口镇非常相似,顿时动了思乡之情,并当场决定将这里作为自己的临时“总统行宫”。
次年,蒋介石再次来到这里,并为此地重新题名“慈湖”,取代了之前的“洞口宾馆”。
“慈湖”之意旨在表达蒋介石对母亲王采玉的怀念和追忆。



后来蒋介石自然没能等到反攻大陆的时机,现实再一次告诉蒋介石,他的计划只不过是自己的痴心妄想。
回不到大陆的蒋介石,自然也不可能回到家乡奉化,因此他时常来慈湖休憩,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
每每来此,蒋介石总会聊起很多关于奉化、溪口镇的故事。
对于他来说,这里已经成为了他此生唯一可以寄托乡愁的所在地。
正因如此,蒋介石希望自己死后暂时留在慈湖,留在这个与家乡非常相像的小地方。



除了蒋介石的遗体安放在桃园县,蒋经国的棺椁其实也一直停放在这附近。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去世。
生前,蒋经国曾明示过子孙:我生前没能在母亲跟前好好侍奉,希望死后可以安葬在母亲左右,一直陪伴在她身边。
正因如此,蒋经国的遗体也采取了跟父亲一样的浮厝方式,暂时存放在了桃园大溪镇的头寮宾馆。



这间宾馆本就建于一处三层土台上,东南高、西北低,背靠溪洲山脉,山好水好。
更关键的是,这里距离蒋介石的陵墓只有一公里,与慈湖陵墓相守相望,对蒋经国来说是一处非常合适的作古之地。
就这样,蒋氏父子的陵墓都被安置在了桃园县大溪镇这块风水宝地。
不过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两人的棺椁在此一放就是几十年,始终未等到魂归大陆的机会。



蒋氏一族的悲哀
1993年,蒋介石孙子章孝慈以学者身份来到大陆,在学术研讨会期间回抽空到了桂林,为自己的母亲章亚若扫墓。
当天上午,章孝慈来到长眠于桂林市郊区马鞍山西侧凤凰岭下的章亚若墓,告慰九泉之下母亲认祖归宗的心愿。
章孝慈是蒋氏家族第一位来到大陆祭祖的后人。
而后,其双胞胎兄弟章孝严也来到桂林,为母亲扫墓。



1996年8月,蒋介石小孙子蒋孝勇,携妻子蒋方智怡第一次回到溪口镇,祭拜了蒋氏祖先。
蒋孝勇此行,不光是要替先祖扫墓,他还想实现蒋介石和蒋经国生前的意愿。
作为蒋介石的小孙子,蒋孝勇心里非常清楚,倘若自己再不将“两蒋”的遗愿记在心里,二人魂归故里一事恐怕就遥遥无期了。



蒋介石虽有六个孙子,但蒋家的男人却普遍早逝。
蒋介石的大孙子蒋孝文,是蒋经国与妻子蒋方良在苏联所生。
从苏联回到台湾省之后,蒋介石非常喜爱这位长孙,亲自为其取名孝文。
然而蒋孝文因为出身不凡,自小便不学无术、荒诞不经,年轻时贪恋美色,被掏空了身体。
即使后来遇见妻子之后浪子回头,但奈何年轻时候身体已经落下了严重的病根。
因此还每没到中年就已经卧病在床,1988年蒋经国去世,深受打击的蒋孝文病情急剧恶化,并于次年跟随父亲走了,时年54岁。



蒋孝慈、蒋孝严是蒋经国与秘书章亚若生下的一对双胞胎。
起初,两兄弟一直没有得到蒋介石的认可,只能跟随母亲的姓氏。
所幸两兄弟还算上进,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考上了大学、成为了台湾省内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不过直到2002年,两兄弟才认祖归宗,改为蒋姓。
可惜的是,蒋孝慈并没有等到那一天。
1994年,蒋孝慈突发中风,此后两年间一直卧病在床,直到两年后撒手人寰,享年54岁。



蒋孝武是蒋经国与蒋方良生下的第二个儿子,也是蒋介石的第四个孙子。
蒋孝武虽然并没有像蒋孝文那样花天酒地,可人到中年仍然患上了疾病,在46岁那年就因为慢性胰腺炎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蒋孝刚则是蒋纬国与妻子邱爱伦的独子,17岁那年他就离开了台湾省,到英国求学。
而后蒋孝刚便一直留在国外生活,从事律师行业,与台湾省蒋氏一族的来往非常少。



因此,蒋介石虽然有6个孙子,可兄弟几个去世的去世、离开的离开,仍然留在台湾省的哥哥蒋孝严,当时还没有认祖归宗,所以真正能够为蒋介石实现遗愿的,似乎只剩下小孙子蒋孝勇一人。
更让人感到唏嘘不已的是,当时的蒋孝勇,其实也早已病入膏肓,即将不久于人世。



蒋孝勇生于1948年,自小深得蒋介石和宋美龄宠爱,是蒋介石几个孙子中最招人喜爱的那一个。
然而,蒋孝勇在1996年被查出了食道癌,身体急剧恶化,很快便瘦得脱了像。
也正因感觉到时日无多,蒋孝勇才意识到,必须要尽快实现祖父和父亲的遗愿,否则等自己撒手人寰,“两蒋”的遗体恐怕就要永远浮厝在台湾省了。



蒋孝勇三句发言引人唏嘘
1996年秋天,蒋孝勇在通过审批后,带着妻子蒋方智怡和孩子踏上了返乡之旅。
在蒋方智怡的建议下,他们先前往北京为蒋孝勇看病。
一位老中医为他开了几副汤药之后,蒋孝勇便迫不及待地启程赶往了溪口镇老家。



来到蒋家的老屋后,蒋孝勇怔怔地看着眼前这熟悉又陌生的一切,热泪滚滚而下。
来到院子中间,蒋孝勇颤抖着呼喊道:“我回来了!”
在蒋方智怡的搀扶下,蒋孝勇一步一停地参观着院子的每个角落。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卧室、蒋介石的书房、自己儿时曾经玩耍过的院落,蒋孝勇深情地望着院子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想要将它们牢牢的刻在自己脑海里。
因为不出意外的话,这很有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来到这里。



随后,蒋孝勇又来到了蒋氏祖坟。
此时的蒋孝勇已经病入膏肓,在来到通往祖坟的长长阶梯时,他坚持要自己一步一步登上去。
蒋孝勇一边艰难地向上攀爬,一边气喘吁吁地说道:“这条路,我心心念念了几十年时间,我一定要自己走上去!”
终于,蒋孝勇用尽力气攀爬到了祖坟的跟前,对着祖坟狠狠地跪了下去,久久不愿起身。
于是在回到台湾省之后,蒋孝勇立刻向台湾省当局提出“将‘两蒋’棺椁移回故乡安葬”的申请。
然而没过多久,他的申请就被驳回了。



于是,已经油尽灯枯的蒋孝勇召开了一个记者发布会。
当记者们纷纷将镜头对准躺在床上的蒋孝勇时,他声泪俱下地说出了两句话:
我的爷爷蒋介石、父亲蒋经国,生前特地交代要魂归故里,这是人之常情,这一点也是任何时候都不会变的。
爷爷与父亲作为蒋家已故先人,对于他们的遗愿,我们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去帮他们实现。



蒋孝勇的此番发言引来了无数人的唏嘘。
因为他仅仅从蒋氏子孙的角度,考量了蒋介石与蒋经国想要葬在大陆的遗愿。
但是他却忽略了蒋介石曾在大陆造过多杀孽,迫害了多少共产党人,又有多少贫民百姓受过蒋氏政权的血腥统治与镇压,这些血债并不是一句“死者为大”所能抹平的。
对于蒋介石这样一个至死仍旧心存反攻大陆幻想的历史罪人,历史和人民都不会忘记他犯下的一桩桩弥天大罪。



蒋孝勇在1996年12月22日离开了人世,至死也未能实现“两蒋”的遗愿。
在他去世后,妻子蒋方智怡反倒是接过了丈夫未遂的心愿,开始为“两蒋”移灵故乡到处奔走。
此后,蒋方智怡也开始频繁回到大陆,代替丈夫为蒋氏先人扫墓。
只不过,“两蒋”移灵之事始终没有什么进展。



2007年12月,台湾当局表示要关闭慈湖,“两蒋”的陵墓届时也会被迁到五指山。
不过后来不知缘何,慈湖又保留了下来,所以现如今二人的棺椁仍然保留在桃园大溪镇。
至于未来蒋氏父子的遗体到底能不能移到大陆安葬,仍旧遥遥无期。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8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1949年新中国确定国名,清华教授提议去掉2个字,毛主席:我赞同






三目观史
关注

2022-10-15 15:45来自山东


1949年10月1日,随着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此成立了!这是万众相庆的一天,更是开天辟地的一天!宣告着中国人民战胜了压迫与苦难,从此站了起来!
从这一天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几个字就渗入到每个百姓的心里,大家都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但其实,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该用什么名字来命名,曾经历过一番很激烈的讨论。

张奚若

原本毛主席也有些犹豫,该是用什么名字来为新中国命名,但是有这样一个清华教授,在参加政协会议的时候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一个人的意见竟然让毛主席下定了决心,删去了两个字。
正是这两个字的删除,才有了今天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字的诞生,他也成为了新中国命名的最大功臣。
那么这位命名的清华教授是什么人呢?他提出了一条什么样的建议呢?毛主席又为何会听取他的意见呢?最终我们删除的是哪两个字呢?

张奚若



辛亥革命展身手
1889年10月,张奚若出生在陕西朝邑县的一户中医世家里,他的父亲在当地县城开了一家中药铺,还是当地商会的会长,家境还算不错。
在父亲的影响下,张奚若从小就学习中医等传统文化知识,随后又被送到私塾读书,18岁那年,他被父亲送到了陕西第一家新式学堂之一的宏道学堂念书,在这里认识了后来的另一位著名学者吴宓。
在二人相识以后,吴宓和张奚若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他们共同探讨当时的国家形式,有感于民族衰弱、民生之坚,都希望能为国家做一份贡献。

张奚若

此时,邹容的一篇《革命军》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张奚若自然也拿来细细阅读,在他读完这本书以后,不觉热血沸腾,便毅然决定参加革命,组织学生运动。
当时他们那里有两名日籍教师,他们瞧不起中国人,做事颇为嚣张,经常违法乱纪,欺侮学生,根本不像老师的样子。张奚若非常硬气,直接拿着铁棍,带着学生,赶跑了这两位枉为人师的日本人。
不过由于这件事,张奚若也受到了处分,没办法继续学习,所以他一气之下远走上海,从此上海成了他有一个扎根的地点。

张奚若

在上海,张奚若结识了于右任、宋教仁、黄兴,在二人的大力推荐下,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元老之一的杨西堂发现张奚若谈吐不凡,气质文雅,心里非常喜欢,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也就是张奚若的妻子杨景任。
此时,辛亥革命即将爆发,革命前夕,革命军急需大量的军火扩充实力,于是张奚若接过了这个光荣的使命,东渡日本,求购军火。
在日本,张奚若看到了这里发达的一面,日本的发展让张奚若大为吃惊,他没想到这个东瀛国家领先我们那么多!从此救国图存之心更加强烈!

日本东京街头

张奚若在日本求购完军火以后,就再次回到了上海,结果此时辛亥革命已经爆发!但是这些军火该怎么办呢?张奚若也没有浪费,直接回到日本,亲自押送这批军火回到陕西,帮助陕西同盟会成员完成了在这里的革命。
张奚若一下子成为了陕西辛亥革命的大功臣,原本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他能够继续留在民国政府,凭借他的功绩,当个省部级大官不成问题,可他却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选择:飞往美国,继续求学。

辛亥革命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张奚若除了自身执迷于学习以外,他还对当时的现状感到不满,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百姓并没有过上好日子,反而以前被地主剥削,现在是军阀和地主一起剥削。
张奚若对此情此景犀利的评价道:“所谓的中华民国替代了满清,不过就是皇帝变成了总统,尚书大臣变成了部长而已!”
张奚若直接飞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他的同学有胡适、陶行知、蒋梦麟、孙科、宋子文、金岳霖等人,其中和哲学家金岳霖的关系最为密切,二人经常在一起喝茶聊天,探讨学术问题。

张奚若、金岳霖、徐志摩

在美国的每个周六,是大家最开心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候,张奚若、陶行知等人就会前往金岳霖家开茶话会,气氛特别热烈,而张奚若也养成了喝下午茶的习惯,即使到了艰难的抗战时期也没有改变。
张奚若除了去了美国,还去了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研究他们的制度,并在这中间认识了徐志摩,二人结为了好友。
1925年,张奚若从法国回到了国内,原本大家以为他会继续为民国政府效力,没想到他却成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冲锋队员!

张奚若画像



硬汉学者张奚若
1925年,张奚若回国出任教育部国际出版物交换局局长,此时的张奚若却公开表示:“我曾是同盟会成员,但现在与国民党划清界限,是一个无党派人士!”
为什么张奚若会这样说呢?因为他回到国内以后,发现国内的一切都令他失望!国民政府没有带大家过上好日子,反而此时在北方军阀割据,而国民政府这边,由于孙中山先生去世,大家都忙着争权夺利,暗流涌动。
蒋介石掌握大权以后,任人唯亲,鼠目寸光,这样的做法都让张奚若感到不满,他公开与国民党划清界限,不承认自己的国民党人。

蒋介石

张奚若这样说,也是有他的资本的,张奚若在美国学习政治学,学术成就很高,他的大名早就跨越太平洋,被传到了国内,很多国内的学者都很崇敬他。
蒋介石也知道他的名气,因此选择好言相劝,给足这位大学者面子,之后又委任张奚若出任了很多重要官职,希望借此手段,让张奚若重新加入国民党,但张奚若却统统选择置之不理,就是不和蒋介石同流合污。
对官场感到失望的张奚若决定专心教育,他去了清华大学,并对学生提出了三点意见:奋斗、续学、刻苦。来激励大家一心治学,报效祖国。

张奚若

此后的多年,张奚若一直在北京工作,直到1937年,日本人侵华,张奚若不得不去西南联大教书。
此时的国民党依旧蓄意发动内战,秉持着让外必先安内的原则,剿灭共产党人。
张奚若知道以后极为愤慨,多次言语激烈,在公开场合抨击蒋介石,因此被特务们抓捕。
不过在狱中他没有丝毫的惧怕,反而说道:“你们反动派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以前清政府抓我的时候还知道用个轿子!而蒋介石直接不想让我说话了!”

蒋介石

不久后,各级人士听说张奚若被抓,都全力营救,而蒋介石知道以后,也没有多刁难他,很快就把他放了出来。
出狱后的张奚若不改英雄本色,还是见人就说蒋介石的不是。1941年,张奚若作为西南大学和教育界的代表,参加国民党参政会,在会上,他对蒋介石做出的发言颇为不满,直接当他面说道:“你这是彻头彻尾的独裁!”
蒋介石被人说到脸上,赶紧下来给张奚若低头道歉,还说:“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

蒋介石

张奚若听完愤然离席,说道:“无政可参,路费退回!”说完就潇洒离开!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张奚若反对蒋介石几乎是没有停息过,从抗战到内战,他一直是坚定地扛起大旗,即使面对敌人的威胁,他也毫不示弱,就是要将反对蒋介石进行到底。
1946年,我党派张奚若去重庆参加会议,有人趁此说张奚若作为一个国民党元老,怎么能是共产党的代表呢?

张奚若

张奚若听完脸色一变,说道:“这完全是造谣!我再次澄清一下,说我是国民党,这是对我的侮辱!我是无党派人士,早在辛亥革命以后就不是国民党员了!”
张奚若在政治上有自己一番独到的见解,但由于没有遇到合适的时代和领导者,因此没有办法挥洒自己的才华,只能在教学方面施展才能。
在1947年,张奚若回到了清华大学任教,他只能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们,还苦口婆心地告诉大家:“学问要往大处着眼,不然就算精深也只是雕虫小技!”

朱镕基

而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后来都成了大学者或者政治家,其中还包括我们后来的总理朱镕基。
在教坛上挥洒汗水的张奚若很快就等来了一个好消息: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这标志着张奚若可以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了!
在解放军进城以后,张奚若带领战士们走进北京,并且明确地告诉大家,这里的建筑哪个该动,哪个不该动,他都做出了明确的说明。而谁也不会想到,他第一次为新中国做事,竟然就是取名字!

解放北京



新中国该叫什么
1949年6月,此时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我军捷报频传,大家都能看得出,国民党已经要倒台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被提上了日程。
既然要建立一个新国家,那么这个国家要叫什么就显得格外重要,起名可是一个大学问,就连给人起名都有讲究,就更别提给国家起名了。
一个国家要取名字,首先要有这个国家的综合特征,其次还要体现我们的社会性质以及国体、整体,必须言简意赅、精准到位。

政协会议

针对国家的综合特征,我们就不难看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大中国一直是以中央之国、华夏大地来命名,从古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先秦时期就在使用,因此“中华”二字是最先被确定下来的两个字。
至于叫中华什么国家,就产生了非常多的讨论,有的人说要叫“民族”,意思也切合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还有的人说要叫“民主”,因为“民主”二字一直都是世界各国所共同追求的目标;甚至有人说既然咱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可以仿照苏联,就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联盟”……各种意见层出不穷。

民主

其实我们从毛主席的著作,也不难看出我们的国体与政体应当怎么样去界定,毛主席就经常强调一点: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的国体。
考虑到这几个字以后,有人便提议叫做“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样一来,既体现了国家综合特征,又有着民主,还有了国家的政体,看上去天衣无缝,非常巧妙。
在当时参会的各界代表和无党派人士看来,这个名字无疑是最合适的,毛主席此时有些犹豫,还没想好该怎么办,不过大家几乎都赞成这个意见。

毛主席、何香凝

突然,有一个人举手示意,说道:“我不同意这个名字!”大家不禁感到诧异,赶紧循声望去,这个人正是清华教授、著名学者张奚若。
张奚若对毛主席说道:“我认为,删去两个字,会让这个名字显得更好!”
张奚若的一番话可以说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大家都在想该删去哪两个字呢?
毛主席听完以后也面露喜色,说道:“哦?张先生有何高见呢?”

第三排左三张奚若、毛主席等

张奚若起身说道:“我看就删去民主二字,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比较好!”
此时有人提出了异议:“这怎么行呢?没有民主,我们的国家算什么呢?”其实毛主席也在考虑要不要删去这两个字,但也是害怕国名里没有“民主”二字,是不是有些不太好。
既然张奚若在此时提出了意见,那就不如让他说说这样做的理由,于是毛主席示意让张奚若继续说下去。

张奚若、金岳霖、周培源等

张奚若于是说道:“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了,岂有人民而不民主的呢?人民这个概念已经把民主的意思给表达出来了,不必再重复写上民主二字!”
然后张奚若继续补充道:“中华所代表的是我们的中华民族,人民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等个阶级,共和国是我们的国体。”
听完张奚若的这番解释以后,毛主席看了一眼朱德,朱德脸上挂着笑容,并且给了毛主席一个肯定的眼神。



随后毛主席说道:“我也认为这个名字好,既简明扼要,又响亮有新意!”
在场的各位代表都想了一下这两个名字,我们念一下就不难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加的响亮、顺口,比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要好很多,最终大家都纷纷表示赞成,我们的国名就这样被定了下来。


爱国大师张奚若
张奚若除了对国名确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外,他还对我们的国歌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义勇军进行曲》听上去雄壮无比,让人热血沸腾,然而刚开始却差一点没有成为国歌,原因也很简单: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这首歌曲,作为新中国的国歌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
但张奚若给了赞成票,他认为《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催人奋进,曲调慷慨激昂,能够提醒后来人不忘国耻,居安思危,要用极大的热情去报效祖国,热爱国家,这样的歌不当做国歌,真的是浪费!
在新中国成立的各项工作中,张奚若可以说竭尽所能、殚精竭虑,为国家的筹备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面的国徽、国旗也都有他的身影,他全程参与,是新中国重要的见证人。

第一届政协会议

正因为他这些出色的贡献,所以在1949年9月,张奚若也以高票当选了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作为一个无党派人士,他为国家做到了鞠躬尽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毛主席庄严的宣告声中正式建立了,看着自己命名的国家终于成立,张奚若别提多么高兴和激动了!开国大典当天,他就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和各界人民、各族儿女一起庆祝这一伟大的时刻!
此后的三年里,张奚若就在国务院政法部门工作,为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建设,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

毛主席、张奚若

随后他又回到了清华,发挥自己的特长,1952年到1958年期间,张奚若成为我国第二任教育部部长,为教育事业建言献策。
他正和全国上下的所有学校,然后重新开班、开课,将私有学校转化为公立学校,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亲自参与编写教学大纲,并且建立了完整的学术体系,对各个学科分门别类,细化我国的教育部门。
随后他还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工作,为法律事业出了一份力。

政协会议记录

张奚若直言不讳,从来不怕得罪人,就连毛主席,他都敢写信直言。
在大跃进时期,毛主席希望能够在15年内实现超英赶美的目标,然而现实却相去甚远,造成了大量劳动力和粮食等资源的浪费。
张奚若知道了,直接给毛主席写信,让他不要这样继续下去,毛主席看完信以后,笑着说道:“张奚若真是个大好人!”

毛主席

而他的意见也得到了毛主席的重视,毛主席知错能改,在不久以后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进行了自我批评,还引用了张奚若的说法,大跃进运动在不久后停止。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他不光在政治、教育界露头,到了六、七十年代,更成为了外交舞台上的常客,经常出访各国,接待各国使节。
张奚若会英文、法文、日文,学识渊博,还对各国文化有比较深的了解,堪称一本百科全书。

毛主席

1973年,张奚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
回顾他的一生,无疑是精彩又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命名的故事既体现了他不凡的学识,又体现了他对国家建设的巨大热情!
他的一生敢于直言、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是看似简单、很多人却做不到的一点!张奚若最注重讲真话,他教育自己的学生曾说:“在危急时刻,越要讲真话!”

天安门

徐志摩曾这样评价张奚若:“奚若先生是个硬人,他的意志、他说的话、他写的文章都直挺挺地,有一种天然不可侵犯的威严!这直挺挺中也有一种异样的妩媚,既可亲又可爱,既可敬又可畏!”
这或许就是对张奚若最准确的评价!最后我们也向这位伟大的学者致敬!中华人民共和国响亮又霸气,将永远的流传下去,而张奚若也将被人们永远的铭记!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6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歌诗画】纪念伟人诞辰129周年感吟
2022/12/26

年年今日望韶峰,岁岁缅怀伟人同。
开天辟地创新宇,南征北战开国功。
雄文五卷指航向,千秋万代搏峥嵘。
高歌猛进新长征,民族崛起中国梦。





发表于 2024-5-19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的佳作。赞。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5-20 10: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