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33|回复: 6

[其他] 1960年,赵一曼儿子给毛主席寄讽刺信,毛主席摇头:不要追究此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8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0年,赵一曼儿子给毛主席寄讽刺信,毛主席摇头:不要追究此事
1960年,一封书信送到了中南海,毛主席打开这封信一瞧,不由得变了脸色。
信纸上的题目是《忆秦娥》,整首词格外张狂,对着领导大加讽刺,怨气冲天。
   毛主席皱着眉问秘书,这究竟是谁写来的信?
   秘书回答:“是陈掖贤写的。”
  听到这句回答,毛主席愣了一下,随后长叹了一口气。
   秘书问毛主席要怎么处理,毛主席摇摇头说:“不要追究此事。”
   大张旗鼓的写信来讽刺领导,这是很出格的行为,为何毛主席选择不追究呢?
   其实,究其原因,是因为陈掖贤身份特殊,他是烈士赵一曼的儿子,而他之所以干出写讽刺信这样的荒唐事,和他动荡不安的成长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陈掖贤而言,“亲情”是他一生之中都缺失的东西。
骨肉分离
   1929年,陈掖贤出生在湖北宜昌,他的母亲是赵一曼,父亲是陈达邦,都是党组织的骨干。
  赵一曼为这个孩子起了个小名“宁儿”,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
  没有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赵一曼却不能陪在孩子身边,因为党组织更需要她。
   因此,生下孩子没多久,赵一曼将儿子托付给亲戚,自己则不顾危险,前往东北领导抗日工作。
然而,这就是母子俩的永别。
193682日,赵一曼被敌人残忍杀害。
  赴死前,赵一曼给儿子留下一封饱含血泪的遗书:“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这时候,陈掖贤7岁,他并不知道母亲牺牲,因为“赵一曼”是一个化名,她的真名是李坤泰。在李坤泰“失踪”的这些年来,家人根本不知道她去了哪里,做些什么。
  而父亲陈达邦因为革命工作,也没能陪伴儿子长大,陈掖贤由大伯父一家抚养。
  大伯父对他很尽心,可是,没有人能代替父母的陪伴。
  寄人篱下的经历,让陈掖贤养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
   因为父母都是革命者,陈掖贤童年的处境相当危险,经常东躲西藏,物质条件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对于这些生活的苦难,陈掖贤选择压抑在心里,因为他没有可倾诉的对象。
  直到1942年,他见到了多年未见的父亲陈达邦,随即就从父亲口中得到了母亲牺牲的噩耗。
  这件事情给陈达邦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他愈发孤僻了。
  唯一还能给他一些安慰的,就是他的学业。
  因为成绩优异,又是烈士子女,所以建国之后,陈掖贤进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深造。
  他尝试着了解关于母亲的事情,但却发现无能为力。
  赵一曼留下的资料实在太少太少,作为儿子,他连母亲的模样都不知道。
  虽然上大学之后,陈掖贤和父亲陈达邦同在北京,但父亲也没能让他感受到足够的亲情,因为,陈达邦早已经组建了新家庭。
  最初到北京上学的时候,知道父亲也在北京工作,陈掖贤心里很高兴,几乎每个周末都去父亲家中过。
  但后来他渐渐的不去了,因为他痛苦的意识到,父亲早已有了新的妻子,有了更多可爱的孩子,他们是真正其乐融融的一家人,而他身处其中,却格格不入。
  十几年的分别,让父子二人无从亲近,甚至会勾起一些痛苦的回忆。
所以,陈掖贤只能逃避。
迷茫不安
   1954年,经过国家的一番调查,陈掖贤才终于知道了母亲李坤泰,就是大名鼎鼎的赵一曼烈士,也知道了母亲给自己留下过一封遗书。
  知道消息的一瞬间,陈掖贤悲喜交加。他记得自己还曾跟着同学一起,看过赵一曼的传记电影,可他怎么能想到,那是属于自己亲生母亲的故事!
   他为母亲感到骄傲,但同时,他的心理问题却更加严重,一种焦虑的情绪围绕着他。
  那时他毕业了,被分配到北京工业学院,当了一名政治老师。
  可是,他依旧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他不爱说话,性格沉闷,在外人看来甚至有些“古怪”,是个不受欢迎的书呆子,所以,他交不到什么朋友。
  陈掖贤自己也不喜欢热闹,所以除了上课,他就一个人闷在屋里。
   难受的时候他会想起母亲,可是母亲不在了这样一个事实,只会加重他的抑郁情绪。
  有一次他焦虑得无法自控,于是他用钢笔尖扎进自己的血管,还用裁纸刀在手臂上刻下了“赵一曼”三个字。
  情况越来越恶化,他变得不修边幅,他的宿舍里丢满了烟头、纸巾,被子随意团成一团,他自己的衣服也永远灰扑扑的。
  这样一位蓬头垢面的老师,引得整个学院侧目。
  但陈掖贤我行我素,而且,他花钱也变得大手大脚。
  准确的说,陈掖贤从来没有存钱的习惯,一个月的工资六十块钱,他几乎一分钱都攒不下。
  发工资的日子他就立刻跑到商店,买回来一堆烟酒零食,过上奢侈的半个月,下半个月则不得不节衣缩食来熬过。
  这样的生活状态显然是很不正常的,但如果有人要让陈掖贤回到“正轨”,他反而更不自在,他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过着。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堕落了,除去行为有些格格不入之外,陈掖贤在讲课的时候十分认真负责,也从不惹事。平心而论,他依旧算是一个很不错的人。
   有一件事情令人们对他刮目相看。当时,作为烈士后代,陈掖贤本可以从政府领到一笔丰厚的抚恤金,但是他放弃了这笔钱。
   陈掖贤表示,自己再怎样,好歹是个领工资的成年人,他认为这笔钱可以交到更需要的人手上。
  面对众人“高风亮节”的夸赞,陈掖贤并没有什么反应。
   多年来他习惯了沉默,他也并不认为这件事情很特殊,很值得纪念。
苦苦挣扎
   1957年,陈掖贤灰暗地人生,终于出现了一抹亮色,他谈起了恋爱。
   陈掖贤的女友名叫张友莲,本来是他班上的学生,后来有人给他们牵线搭桥,两人就走到了一起。
  张友莲为人泼辣、热情,性格几乎和沉默寡言的陈掖贤完全相反,这样一个姑娘,对陈掖贤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他们很快就结婚了,成家立业让陈掖贤看到了新的希望,然而,更多的磨难接踵而至。
  他们结婚实在太过匆忙,爱情的冲动褪去,只剩下婚姻地柴米油盐酱醋茶。
  张友莲受不了陈掖贤闷葫芦一样的性格,更看不惯他大手大脚的习惯,而陈掖贤也无法适应风风火火的妻子,两人经常爆发争吵。
  1959年,他们的大女儿出生了。可是,孩子的出生并没有化解两人性格深处的矛盾。
   家庭反而给陈掖贤带来了新的恐慌,他不知道如何做个好丈夫,更不知道如何做个好父亲。因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并不知道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应该是什么样的。
  于是,夫妻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
  张友莲希望丈夫敞开心扉,可是这恰恰是陈掖贤最不擅长的事情。
  张友莲忍无可忍,选择离婚。
   陈掖贤的生活又回到了原点,他每月分出一半的工资寄给女儿,剩下的钱依旧拿来喝酒。
  日子愈发艰难,这倒不是因为陈掖贤花钱浪费,而是因为全国爆发了自然灾害,无数人都在饿肚子,即便是大学食堂也揭不开锅了。
  陈掖贤倒是能够适应外界的变化,饿肚子就饿肚子。
  但是,对于他这样一个精神状态堪忧的人而言,饥饿进一步摧残了他的健康。
  陈达邦1960年的一天路过学校,探望儿子陈掖贤,却发现他身体状况极差,面黄肌瘦,奄奄一息。
  看着儿子这般模样,陈达邦的心里也不由十分歉疚。
  于是,在政协工作的陈达邦,特意带着儿子跑到政协食堂去,请儿子吃了一顿饭。
  陈掖贤记得很清楚,那是一顿红烧狮子头,一共七毛钱,在那个困难的年代,的确算是丰盛了。
  能和父亲见面,能吃上一顿饱饭,这本来是好事。
  但没想到,这顿饭反而让陈掖贤产生了深深的负罪感。
  他觉得,全国人民都在挨饿,而自己却在食堂里吃肉,有愧于母亲生前对自己的嘱托。
  这时,他又听说一个坏消息,他的前妻张友莲竟然患上了精神疾病。没有办法,女儿只能被送到四川,跟着长辈生活。
  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让陈掖贤深受打击。他钻起了牛角尖,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生活会过得那么糟糕。
  再看一看街上饥肠辘辘的人们,他愈发觉得自己是个罪人。
  他想,自己为什么跑到政协食堂去,就能吃上一顿饱饭呢?
  他找到领导反映,认为这样的事情并不公平。
  领导只能反复的跟他解释,政协食堂是为了民主人士设立的,但陈掖贤听不进去。
他回去之后,越想越觉得心里堵得慌。
   于是,他竟然铺开信纸,洋洋洒洒的写了一首嘲讽诗,送到了毛主席手上。
  这便是事情的前因后果,毛主席对于陈掖贤的情况是有所了解的,所以决定压下这件事情。
命运多舛
   但毛主席的谅解,并不能让陈掖贤从困顿的心理状态之中挣脱出来,他陷入了不间断的纠结和自我怀疑。
  他不断恶化的精神状态,终于引起了学校的警觉。
   1961年,几个同事带他到诊所去检查,最后确认他患有轻度的精神疾病。
  于是,他接受了长达几个月的住院治疗。这次治疗之后,陈掖贤短暂的恢复了正常,而且还和妻子张友莲修复感情,重新走到了一起,生下小女儿。
  他努力生活,试着改掉自己大手大脚的毛病,用心经营家庭,摆脱精神上的折磨。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1969年,又一件事情打击到了陈掖贤。
  这一年,北京工业学院解散,被改组为北京第六机床厂。
  学校里的职工们,也一夜之间变成了工厂里的车间工人。对陈掖贤而言,他无法适应这样身份的转化,他只会教书,可他弄不懂车间里那些机器该怎么操作。
  过去,工作还能算他的安慰,可现在,连工作都成为了他压力的来源,每天回家,他都是愁眉苦脸的。
  而且,学院改组之后,工资降低,陈掖贤的生活也愈发拮据,还要养活两个女儿,陈掖贤觉得自己看不到人生的希望。
  日复一日,好不容易走出精神困境的陈掖贤,又回到了从前的状态,甚至比从前更加糟糕了,就连妻子女儿想要和他交流,都非常的困难。
  在极度痛苦的时候,陈掖贤还是只能靠回忆母亲,来降低自己的心理负担。
  他一遍又一遍地在日记本上,默写母亲留给自己的遗书。
  如果赵一曼还活着,也许一切都会不同,可惜,世界上没有如果。
   陈掖贤一生之中最大的怀疑,就是自己究竟配不配做赵一曼的儿子。他的母亲毫无疑问是个英雄,而他的一生,坎坎坷坷,始终没能够做出一番事业。
  母亲对陈掖贤来说是一个崇高的形象,他希望自己足够光芒万丈,配得上母亲对自己的期许,这是他唯一能够纪念母亲的方式。
  很多人也都是对他如此要求,如此期望,人们觉得,既然作为赵一曼的儿子,那他就应当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然而,人到中年,陈掖贤却发现,己似乎依旧一事无成。
   19828月,陈掖贤忽然好几天没有上班。
  815日,几个同事去他家查看情况,却发现,陈掖贤已经自尽身亡。
  他就这样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或许,对陈掖贤而言,死亡是一种解脱。
   在他的遗体手臂上,人们又发现了用小刀刻下的“赵一曼”三个字。
这三个字,是他对世界最后的道别。
参考资料:
杨永康、扬子江《赵一曼和她的丈夫、儿子与孙女》
洞察网《陈掖贤子女现状》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文字虫 + 3 大赞!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23-10-9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
发表于 2023-10-9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欣赏佳作!
 楼主| 发表于 2023-10-9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沪上人 发表于 2023-10-9 13:12
分享!欣赏佳作!

谢谢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23-10-9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沪上人 发表于 2023-10-9 13:12
分享!欣赏佳作!

谢谢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23-10-9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6-11 05: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