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46|回复: 5

[其他] 我和报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0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遨翔天地间 于 2023-12-10 16:05 编辑

我和报纸

贺阳,195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66年初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在新疆的国营农场务农4年。1975年毕业于新疆工学院机械系机器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工厂,先后任技术员,车间副主任、工会主席。1978年到北京市科协从事科学普及工作。1980年调北京市政府研究室从事经济政策研究。先后任北京市政府研究室财贸处副处长、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总经理兼党委书记、北京市体改委副主任、国家体改委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司司长等职。1994年获研究员职称。

    按:这是我去年写的一篇随笔(拙著《微信中的闲言碎语·九》,P183)。
     贺阳  2023年10月7日

    昨天下午,每天给我们送报的木樨园邮局的张师傅打来电话,说是可以订明年的报纸了。我告诉张师傅,谢谢他的提醒,但是明年我不再订报了——至此,我算是跟打了60年交道的报纸彻底告别了。
    我最早接触报纸,是在1962年。那时父母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工作,家里常年订有人民日报、新疆日报和参考消息3种报纸。小学五年级开始,父亲让我学着看点儿报纸。
    1963年初,我六年级的寒假。那时中印边境战争刚刚结束,爸爸让我写一篇作文“关于中印边界问题”。当时除了报纸和广播,没有其他任何信息渠道。我写的那篇“论文”,基本是把家里3种报纸上的东西摘出来、变了个样搬上自己的作文本。尽管如此,父亲看得还是相当仔细,甚至表扬了我几句……
    我跟报纸的关系密切起来,是从1980年开始。那一年,我从北京市科协调入市政府研究室,专职从事经济领域的调查研究工作。作为一个机械专业的工农兵学员,我深感自己在经济理论上的欠缺。除了集中精力刻苦读书,我特别关注报纸期刊上的理论文章。当时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不久,薛暮桥、于光远、刘国光、林子力、王珏、蒋一苇、董辅礽、厉以宁、吴敬琏等经济学家登在各大报上的文章,我几乎全部读过,而且读得相当仔细。通过认真读书、读名家专论,加上自己努力思考、实践,我比较快地进入了角色。
    1984年,我被派去王府井百货大楼挂职锻炼,担任总经理兼党委书记。上任后不久,尝过读报甜头的我做了一个决定:用公款给每位商品部和职能部室的经理、书记订报纸,其中正职订3份,副职订两份,规定报纸可以带回家去看……我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开阔那些中层管理人员的眼界,让他们更多地获取信息、提高思想水平。当时物价低廉,用于全店近百位中层干部的订报支出,一年总共不到两万元。我感觉这笔钱花得值,因为它对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有益的……
    1986年,我回到市政府,就任市体改办副主任。在市体改办和后来的国家体改委工作期间,以至辞官经商之后,我跟报纸、期刊之间的关系一直相当密切。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给各种报刊写文章。这些文字多数是有关经济特别是改革方面的随笔,也有一些通俗“论文”,大都被登在各报刊的理论版上。二是应邀参加报刊主办或参与的各种理论、政策研讨会,有时还要应记者、编辑之约、把自己较长的即席发言整理成文字。三是接受报刊记者的专访。那些年跟我打交道较多的报纸有:经济日报、金融时报、工人日报、中国改革报、经济参考报、中国青年报、中华工商时报、中国企业报、北京日报、上海证券报等;期刊有:中国国情国力、理论前沿、经济管理、企业管理、中国企业家、国有资产管理、证券市场周刊等等。
在北京日报社的研讨会上(1996)
    1991年4月,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务院研究室财经局和经济日报社共同举办了一个“产权管理制度改革征文”活动,我提交了一篇6000多字的文章“改革产权制度——建立新体制的基础”。此文获得征文的一等奖。两个月后,3个主办单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6月17日的经济日报理论版摘登了我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国社科院世经所的《世界经济与政治》当年第6期刊登了全文。

    1993年5月8日,“市场经济论坛”在北京邮电学院召开了一个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研讨会。会议前一天,主办论坛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伟给我打电话说:“你对国有企业的情况比较熟悉,你准备一下,多讲一会儿,讲深一点儿。”按照何教授的要求,那天我讲了不少,包括他人中间插话,总共将近一个小时。
    5月24日,工人日报理论版用一个整版,刊登了5月8日那个研讨会上4个人的发言,这4个人是:于光远、陈清泰、吴象和我,还分别配发了每个人的照片。我的发言占了半个版面,标题非常醒目:“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政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个发言,是《工人日报》理论部副主任吴明伏和两位记者根据现场录音整理的,完全忠实于我的原话,标题是他们后加的,录音稿登报前没有给我看过。

    “凑巧”的是,3天前的5月21日,北京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市委书记陈X X 5月17日去玻璃总厂现场办公的报道,标题是:“陈X X同志: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中,企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从两份报纸报道标题的对比,不知内情的人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我是在公然跟市委书记唱反调!不过当时我想,我发言在前,陈X X讲话在后——尽管他的讲话见报比我的早3天——根本不存在故意唱反调的问题……
    后来有人告诉我,有人给陈X X看了工人日报刊登的我的发言。看过之后,这位市委书记在他参加的市政府常务会上,不下3次点到并批驳了“市体改委一位副主任”的“错误观点”,并一再阐述他自己的“正确观点”……不过这位陈书记还算客气,一次也没有点出那位被批的“市体改委副主任”的名字——尽管与会者多数都知道那个被点到的“副主任”是谁。遗憾的是,这几次被点“被批”,我都没有在场……
    我2015年底退休。2016年我订的报纸,加上他人赠阅的几种报纸期刊,比我们这个单元其他十几户的加在一起还要多;之后我订得越来越少,今年只订了5种:环球时报、新京报和3种文摘报;明年我就一种都不打算再订了。何以如此?
    简而言之,我订阅报刊,主要是想从中得到3样东西:信息、思想和趣味;由于种种原因,我感觉近年来各种纸质媒体的内容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了——这是我今天跟这些打了60年交道的老朋友彻底说拜拜的主要原因……
2022年10月24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发表于 2023-12-10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环球时报?从来没见过,但自从老胡出了名,也便对此报有了点莫名的感觉。没办法,“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能是受连累了。
    “主要是想从中得到3样东西:信息、思想和趣味”,相信很多人的读报都是怀有同样的意图。估计还是以信息为主,至于“思想”,怕是就各有所见了吧,而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对普通人几无用处,盖因那些文章都是在很深的专业基础上就某件事的专论,常人连术语都一塌糊涂,更遑论弄清其论述了。剩下的趣味倒是惠及大众,闲来无事都爱浏览一番。看来如今的报纸如果还有人看的话,那也就剩下趣味浓的小报了。
    当年办公室,客厅里报纸上架,大街小巷人手一份的情景再也不见了,这里固然有“数字”的缘故,不过其自身的不争气也是因素之一。
    报纸,人类文明的显著明证,在这里即将寿终正寝了?
发表于 2023-12-10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遨翔天地间老友转载: 我和报纸  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0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洞 发表于 2023-12-10 11:38
环球时报?从来没见过,但自从老胡出了名,也便对此报有了点莫名的感觉。没办法,“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环球时报》(Global Times)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社人民日报社主办与出版的国际新闻报刊,创刊于1993年1月。原名《环球文萃》,1997年改名为《环球时报》。2009年4月20日,《环球时报》英文版创刊,这是中国第二份面向全国发行的英语综合性报纸。也是唯一向国外传达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综合新闻的一份报媒。
胡锡进,男,1960年4月出生,祖籍河南省平顶山汝州 ,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读研究生,1989年获苏联硕士学位。著有《波黑战地采访手记》一书。 曾任《环球时报》总编辑。 现任《环球时报》特约评论员。


发表于 2023-12-10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遨翔天地间 发表于 2023-12-10 16:17
《环球时报》(Global Times)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社人民日报社主办与出版的国际新闻报刊,创 ...

    谢谢详细介绍相关内容。胡锡进,网络里人称老胡,颇为有名,据其学历,经历看也是有成人士。近些年来,网络里对某些专家学者颇有微词,我倒是感觉对其言论的评论应在全面掌握其言前后、来龙去脉的情况下进行,最怕断章取义,乃至歪曲不实。网络里的一些混乱现象,让人心烦意乱却又无可奈何。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6-10 22: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